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新闻 >  > 正文

陈龙:大山深处的“红工衣”

时间 :2023-05-17 06:43:48   来源 : 中国石化新闻网

青山巍峨,云雾缭绕,重庆丰都双龙镇,兴页L21井压裂现场,机器震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可就在地下几千米处,岩石正在高压下绽裂。江汉油田研究院采集处理所的85后青年陈龙,正对着一系列复杂而烦琐的数据进行着微地震监测工作,一年四季跟着井场走是他的常态,“风餐露宿深山游,严寒酷暑思家愁。”这句话描述终年奔波井场的陈龙再合适不过了。

发现“宝藏”的探路者

近几年来,陈龙一直从事微地震监测解释研究工作,去年至今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焦页12-Z1HF、兴页10-2HF、泰页1-3HF、红页3HF等16口井的微地震监测,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协调、质量控制和综合分析工作。为主体区的立体开发调整和复兴、红星地区的探索及开发评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作为业务骨干参与的项目曾获多项局级科技进步奖,院级青年科技英才奖,“FracListener在涪陵北陆相页岩气压裂微地震中的应用”获得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复兴地区微地震监测应用效果分析》收录于第一届SPG物探学术年会并公开发表。


(资料图)

“微地震现场实时监测是对压裂施工工艺进行评价的一种手段,也是为压裂工艺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和支撑。”陈龙用略微专业的话解释他们的工作思路。陈龙用地球物理软件计算大量且需要及时更新采集信号、现场压裂施工数据,为前线提供着实时且不容出错的数据资料。“采集信号有时候会出现异常,需要及时按照质控规范,从采集因素到数据处理,一点点排查,最终结合地震地质属性和现场压裂施工参数来解决。”

陈龙结合室内理论研究和野外实际安全生产需求,参与编纂了井下压裂微地震地面及井中监测技术规程,努力破解安全生产难题,从体制建设和规程树立入手,持续落实队伍建设与教育培训,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微地震监测工作的技术指标标准化与安全生产规范化规程。

大山深处的苦与乐

井场处于山里偏远地区,附近很难找到住的地方。“以前都是住在当地老乡家,没空调,没窗纱,没地方洗澡。到了晚上,大山里蚊子多,加上山中雾气大,被褥总是处于潮湿状态。”那段时间陈龙胳膊上腿上都长满了红色的包,又痒又疼,连成一大片。他在井场上经常忙得满头大汗,老乡家又没有洗澡的地方,回到住的地方,就用木桶打井水上来,用毛巾一遍遍地擦身上。

“近几年,条件好些了,石化商旅平台给每个井场配备了最近的小镇旅馆,这些旅馆有空调,也有热水器,条件真的比以前好太多。”说是近,其实也不近,打车都要半个多小时,更别说走路了。“回来后洗个热水澡,真的很放松,又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陈龙开心地说。

现场机器轰鸣,噪声很大,陈龙一去现场一待就是一整天,不过他经常笑着调侃说:“早晚都可以锻炼身体了,以前在城市里想爬山都难呢。”爬山时,他还会一边观赏和拍摄沿途的风景,一边和身边的同事讲故事和笑话,单调枯燥的爬山时刻就这样不经意地溜走了。

成为家人是缘分,更是幸运

最忙的时候是一连九十多天在井场上连轴转,24小时和队友两班倒。“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幸运,整天在这样的大山里忙碌还能谈恋爱能谈到结婚。”那时的陈龙刚谈了女朋友,一年有200多天都见不着面。结婚的前几天他还在上井,忙着参加一口井的验收设计。同事还调侃陈龙:“大龙啊,实在着急结婚就给你们办个井场婚礼得了。”

红色工衣的江汉石油人在一片苍翠的大山深处,忙碌的身影成了大山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也会思念故乡,思念家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努力为页岩气田的增储上产和工程工艺的攻关优化以及推进“万亿方储量、千万吨油田、百亿方产量”目标实现作出了坚实的贡献。

(杨青青)

(责任编辑:刘小溪 审核:蒋文娟 )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