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新闻 >  > 正文

非遗文化+群众体育!普宁连续24年举办7届运动会

时间 :2023-09-08 19:39:27   来源 : 揭阳日报

普宁市运动会精彩赛事吸引众多市民入场观看。通讯员 摄

8月28日,普宁市第七届运动会胜利闭幕,赛程历时1个月,普宁市组建代表团38个、参赛运动员1700多名、裁判员640人,竞赛项目涵盖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三棋、足球等7大项316小项,比赛总场次近2000场,赛事举办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活动受众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综合影响大、社会效应好,赢得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相关资料图)

至目前,普宁市运动会已连续24年举办7届,集中展现了普宁这座商贾名城、创新之城、全国体育先进市的独特魅力。在全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时刻,普宁市以办好全民参与的市运会、打造基层体育赛事品牌为着力点,全面深化非遗文化与群众体育融合、推动体育资源向镇村基层延伸、让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有效带动县、镇、村一体协调发展,丰富城乡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普宁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创建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上千亿”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持之以恒办赛,打造基层赛事品牌

普宁市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举办运动会作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抓手,在经费、人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坚持连续24年每4年一届举办运动会,打造出省内有影响力的县域体育赛事品牌。

为办好普宁市第七届运动会,该市及早制定实施方案并成立普宁市第七届运动会组委会,切实保障市运会全程运转高效、安全圆满。立足“本土化”、力求“全域化”,举行运动会开幕式,近700人参演英歌、潮曲等11个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现场参与规模达到3000多人;邀请国家文旅部有关领导、省体育局有关领导莅临指导、全面提高办赛层次;坚持“开门办赛”,适度放宽参赛资格限制,动员引导更多市民群体参加参与;推动地域扩容,邀约揭阳市各县区文旅部门参与,促进经验交流、扩大区域影响;强化直播宣传,开幕式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20万人次,篮球等赛事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均有直播,活动辐射范围倍增。

把准普惠性质,营造全民参与格局

普宁市把举办运动会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坚持深耕群众体育的肥沃土壤,构建起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整体格局,进一步丰富群众、特别是乡村群众精神生活,让群众共享体育文化发展成果。

该市精心组织会徽和吉祥物征集活动,特别是将备受群众喜爱的本土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创造性融入普宁市运会吉祥物创作中,广泛布设展陈,大大拓宽赛事受众群体;科学选择社会覆盖面广、城乡普适性高、群众基础好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项目,充分平衡城乡公平和保障赛事热度;在增强安保、确保安全情况下,各项赛事全程不收门票、免费进场,全力满足群众观赛需求。经过多方筹备动员,组织宣传发力,普宁市运会不仅在普宁市、镇、村各级得到积极响应,还吸引了大量外出工作生活的普宁人民返乡参与,运动员专门请假回普参赛、乡民村民特地回家观赛、外地主播专程来普开设直播,企业乡贤主动赞助支持当地队伍参赛,使普宁市运会成为聚合人气的平台,激发各地群众对镇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形成和谐文明、乡风文明的社会氛围。

破解二元结构,推动体育资源延伸

普宁市深刻领悟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精神内涵,注重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利用举办市运会良机,切实推动各类体育资源从物质、精神层面向镇、村延伸,以优质体育赛事活动为切口聚力破解精神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方面,把多场次的办赛场地安排设置在乡镇校园、乡村球场等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精选具备一定基础的镇街承办部分赛事活动,既便民利民,满足乡村群众现场观赛需求,也藉此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基层镇村现有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盘活更多“沉睡”的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在赛事筹备及正式比赛过程中,利用专业比赛和专业训练,带动更多群众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吸引基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帮助民众实现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的观念转变。普宁市运会举办期间,乡镇村民对赛事的热情得到充分展现,各个场馆都有大量群众自发观赛,秩序良好,氛围浓烈。

聚焦办赛经济,构建交融发展生态

普宁市树立“办赛也是抓发展”的理念,“体育搭台,经济唱戏”,通过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提升赛事活动品质,更好地促进体育消费,繁荣赛事经济、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积极探索赛会经济效应开发,深化传统文化与体育赛事的互联互通,成功将普宁英歌、普宁嵌瓷等非遗文化通过普宁市运会赛场扩散传播。深入基层一线举办赛事,为当地镇村聚拢大量人气,众多外来人员到镇进村,叠加普宁商贸发达的先天基础,成功将消费场景从白天向夜间拓展,各地镇区夜间活力提高、能量释放,逐步发展形成夜经济生态,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聚合度。同时,善于用好赛事经济促进乡村文体旅商农融合,推动乡村资源借助市运会平台渠道找到转化出口,利用“体旅融合”“体商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和乡村农特产品销售,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